相机结构图_相机结构
1.传统单反相机有哪些构造
2.相机百科 | 旁轴相机(一)
3.数码相机的详细构造
4.浅谈单反/手机相机结构、摄影以及效果基本概念和原理(一)
5.3d相机的组成结构有哪些
6.数码照相机的基本结构有什么
7.照相机的结构及功能各是什么
8.单反和无反的区别
照相机的基本原理就是凸透镜成像。
照相机(英语:Camera)广义是指任何可以捕捉和记录影像的设备,人类在日常普遍使用的照相机技术大致始于19世纪早期。最常见的照相机拍摄可见光的影像,但并不是所有照相机都需要可见光(如红外线热像仪),有的甚至不需要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光源(如扫描隧道显微镜)。很多设备都具备照相机的特征,如雷达、医学成像设备、天文观测设备等等。
照相机的结构和元件
通常,照相机主要元件包括:成像元件、暗室、成像介质与成像控制结构。
感光元件可以进行成像。通常是由光学玻璃制成的透镜组,称之为镜头。对于一些特定的设备,小孔、电磁阀等亦可起到“镜头”的作用。成像介质则负责捕捉和记录影像。包括底片、CCD、CMOS等。
暗室负责连接镜头与成像介质,用以保护成像介质并确保在成像的过程中成像介质不会受到外界的光的干扰。
控制结构可以改变成像或记录影像的方式以及影像最终的成像效果。并对光圈、快门、对焦等进行控制。
传统单反相机有哪些构造
其实看着高大上的大画幅相机属于最原始的照相机结构。大画幅一般分为4X5寸机型、5X7寸机型、8X10寸机型,以及较少见的12×20、16×20、20×24寸机型等,后面的这几种也有称为超大画幅机型的。
总之它们的结构都是大同小异,无外乎机身(就是个盒子)、取景屏(毛玻璃)、镜头板(固定镜头)、镜头、导轨(链接机身和镜头板,可移动进行对焦)、折叠皮腔(链接镜头板和机身,起到遮光的作用)。至于我熟悉的光圈和快门都在镜头上,所有的镜头都是镜间快门结构,最小的机器4X5呵呵,你倒是想让他做一个焦平面快门,那成本?那体积?那震动?想想就害怕。
大画幅相机结构
拍摄时先打开镜头光圈和快门,用机背毛玻璃瓶取景、对焦,然后关闭快门,重新设定快门速度和光圈值,后背换上胶片然后进行曝光。
缺点
1、特别笨重,不适合抓拍和新闻记录类的题材,只适合摆拍和风光摄影。使用麻烦、步骤繁琐,每一步全靠自己调整设置。取景器看到的画面是颠倒的,对焦很慢很。户外强光下很难看清取景画面,还需盖上一块遮光布进行取景和对焦。
2,拍摄成本和关联投资极高,胶片贵、冲洗贵且耗时。由于机器笨重须购置一个专业的、稳固的架子。由于光线复杂,还需要另购一个高性能的测光表。有的发烧友还会自己建立暗房,购置冲洗设备。
优点
1、扛出去很拉风,适合装X,呵呵。
2、底片真的好大,画质真的很好,很有成就感。
3、移轴拍摄建筑物可完美控制,根据沙式定理很轻松拍摄出理想的全焦点全景深(不是靠小光圈和短焦距的原因)画面。
相机百科 | 旁轴相机(一)
你好:
1,单反相机结构中,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就是五棱镜了,由于它的作用才称得上是单镜、反光式(单反)相机。
2,其他结构有:机身、控制处理器、图像传感器、取景器、快门装置等。
数码相机的详细构造
旁轴相机主题共分三部分:
(上)什么是旁轴相机以及旁轴相机的早期发展(本篇)
(中)现代旁轴相机的发展以及和单反相机的优缺点的比较(待续)
(下)经典旁轴相机介绍(待续)
延伸阅读: 相机百科 | 什么是单反相机?
旁轴相机,也称为 旁轴取景式相机 ,由于取景光轴位于摄影镜头光轴旁边,而且彼此平行,因而取名“旁轴”相机。
在整个照相机技术发展过程中,旁轴相机的品类可谓是最为繁多的一种,结构上亦大相径庭,因此也最具文化特色。从出类拔萃的徕卡产品,到著名的禄莱双反,再到世界第一台旁轴数码相机爱普生R-D1等,都是旁轴相机的成员,所以,旁轴相机无疑是相机发展的重要组成。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旁轴相机,其实基本上都是指 连动测距相机 ( Range Finder Camera ,简称RF)。但是它只是旁轴取景系统的一种, RF是旁轴,但旁轴不只有RF 。
在单镜头反光结构取景系统被设计出来以前,旁轴取景系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取景系统,其取景器也是由 早期平视取景器 (或者叫光学取景器,也就是傻瓜机上用的取景器)改进来的。
由于旁轴相机由独立的取景器取景,所以在近距离时会存在一定的视差,但是一些高级旁轴相机会设计视差补偿机构。
由于旁轴相机自身结构的限制,没有办法安装超长焦镜头,所以后来被单反相机取代。
旁轴相机由于机身设计小巧,而且没有单反相机反光镜工作时的噪音和振动,广角镜头和超广角镜头远强于单反相机,所以广泛运用于纪实摄影、人文摄影以及风光摄影等题材。
在相机产业形成初期,以手工为主的相机产品主要受到来自绘画暗箱的影响,以毛屏同轴取景方式的产品占据重要地位。
但是,毛屏取景在使用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一方面,受早期感光材料发展的制约,拍照需要足够的环境照度;而另一方面,取景时毛屏影像又极易受外界杂光干扰,由此出现矛盾。
我们知道,矛盾一定会引发变革,于是,这种矛盾最终激励了取景方式的变革, 旁轴取景就是这种变革中最为彻底的产物。
早期旁轴相机的型式有若干种。从旁轴取景器构造上看,最简单的一种称作 框架取景器 ,它可安装在任何一部 同轴取景相机上 作为附加取景装置。
由于框架取景器原理简单,易于制作,且拍摄一定距离以外景物时,其取景精度基本可以被接受,所以早期相机中,装备框架取景器的产品较为多见,如法国1860年生产的 Chambre Automatique 和1924年生产的 Eka 等等。
看下图,相机上的框架取景器是不是很简单,就好像一个瞄准器一样。
而另一种 在框架取景器基础上装有透镜的取景装置 被称为 牛顿取景器 ,它由 负透镜 (又称 凹透镜 )和框架组成,这种取景器的特点是,获得同样的视场角时其体积可以打造得小的多,好的透镜材质还有可能获得比较明亮的取景。
法国1898年生产的 Le Pascal 、德国1904年生产的 Ernemann Jropical 和英国1922年生产的 Ensign Cupid 都是装有牛顿取景器的照相机;
双镜头反光式照相机 作为旁轴相机的另一个品种出现在19世纪后期,它的原理是通过一片或一组 正透镜 (又称 凸透镜 )或等效正透镜和反光镜将景物成像在光轴90度夹角的毛屏上,取景光路呈现垂直状态,这种取景装置由于取景镜头和摄影镜头轴向平行且相邻,所以取景误差大大改观,这个优点十分突出,所以它很快被普及。
如法国1887年生产的 Kinegraphe 、德国1889年生产的 Krugener Simplex 即属于双镜头品种的早期产品;
同时期,和双镜头反光相机取景原理相同的反光式取景器也被大量用,如比利时在1893年生产的 Le Royal Detectif o Ultime Special 、和1903年生产的 Folding Mahogany Rodolphe ;
光亮取景器其实就是反光式取景器的一个变种,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曾流行一时。
它和反光式取景器的主要差别在于用正透镜取代毛屏,由此可以得到景物的空间影像,取景器变得十分明亮。但是眼睛位置变换往往会影响取景范围,而且常常造成眼睛不适的感觉。所以,光亮取景器在后来主要被用作附加取景装置。1905年柯达公司生产的 No.1 Folding Pocket 相机是许多使用光亮取景器产品中的一个。
这种光亮取景器反过来又对推动简易双镜头反光相机铺垫了道路。
复合取景装置是早期旁轴取景相机发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它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旁轴取景器安装在一台照相机上,提供多种取景方式。复合取景装置的最大特点是让使用者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比如,将牛顿取景器和光亮取景器复合在照相机上,以便提供平视取景和腰平取景两种取景方式;
或者将框架取景器和光亮取景器复合在照相机上,提供同样的取景需求。
复合取景装置的出现对日后高级产品的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1949年德国生产的Plaubel Makina III D就是沿革了这种古典复合取景装置,尽管这一时期的取景技术有了很大改进。
事实上,早期旁轴相机更多的是提供了某种必要的取景方法,美观、便利和带动相机小型化则是以后的事(下期将会说到,不要着急)。
下期预告
说到旁轴相机,就不得不说到 Leica,Leica M 系列作为RF相机的最经典代表,它的发展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二战之后日本相机工业高速发展,日系的旁轴相机又有那些特点和优势呢?(不会只有相对于德系相机的便宜吧?)
既然说到旁轴,总不免要拿它来和单反系统比较,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呢?
不要着急,下期通通告诉你。
浅谈单反/手机相机结构、摄影以及效果基本概念和原理(一)
照相机构造原理
(1)――照相术与照相机的形成
摄影,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领域,而且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现代文明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照相术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墨子(公元前468~376年)在《墨经》一书中提到的小孔成象原理,以及元代赵友钦的针孔成象匣。在欧洲,16世纪著名画家达芬奇便发现:在一个房间的窗板上戳上一个小孔,然后关上所有的门窗,使房间变得一片黑暗,这时便可看到窗外的景色透过小孔,清晰地倒映在室内的墙壁上。这就是物理学上的“小孔成象”原理。后来其他画家把白纸挂在墙壁上,照着倒映着的线条复描,当画家移动挂在墙壁上的白纸与小孔的距离,便可将倒映在白纸上的图象放大或缩小,解决了当时复描图画技术上的一大难题。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随着玻璃工业的发展,人们制成了平板玻璃、玻璃透镜。有人利用暗室小孔成象的原理制成一个暗箱,箱上装了一块凸透镜以代替小孔,箱子的另一头装了一块磨毛了的平板玻璃。凸透镜把投射进来的光线聚焦,人们用画笔在那平板玻璃上描画下各种大自然的景色。这暗箱,就是最原始的照相机。光学家为改善象质,在透镜上不断地做文章,就形成了一系列照相镜头,这就是现代人所称的照相物镜。机械设计师不断完善和改造那个笨重的木头暗箱,这就是现代摄影者所称的照相机机身。但是用画笔来摘下倒映在玻璃上的景色,毕竟太麻烦了,这就需要发明一种能够感光的“照相纸”。1813年法国的涅普斯发现了一种地沥青受晒后会变色,具有一定的感光性能,便使用它作为感光剂。具体方法是:把地沥青溶于薄荷油中制成溶液,然后涂在金属板面上;曝光后浸在煤油中,使薄荷油溶于煤油,于是在金属板上便显出影象来了。不过得到的影象仍然是十分模糊的。后来,法国画家达盖尔与汉普斯共同进行研究。直到1839年在达盖尔解决了显影、定影等技术难关后,世界上才公认从那时起发明了照相术。
那时的“胶片”便是碘化银感光板,感光性能实在太差了,加之照相机用的多是用一二块透镜组成的长焦距镜头。造成进入暗箱的光线很弱,因此拍摄一幅照片需很长时间,形成的影象也太模糊。人们决心进一步提高感光板对光的敏感程度,即感光度。1871年发明的溴化银明胶干版法是用明胶代替硝棉胶,用溴化银代替碘化银,涂在玻璃片上,制成干版。这样感光度可大大提高,曝光时间缩短为几分之一秒、几十分之一秒,乃至更短的时间。
为了适应感光底板感光度的迅速报高,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人们在照相机中装上了快门。这样人们使能拍摄到飞鸟、奔马之类的快速运动物的照片。当有了镜头、快门、胶片、机身等一系列主要部件后,一个现代照相机的雏形随着照相术的发展就初步完善了。
(2)――照相机的基本组成
一、镜头
镜头使景物成倒象聚焦在胶片上。为使不同位置的被摄物体成象清晰,除镜头本身需要校正好象差外,还应使物距、象距保持共轭关系。为此,镜头应该能前后移动进行调焦,因此较好的照相机一般都应该具有调焦机构。
二、取景器
为了确定被摄景物的范围和便于进行拍摄构图,照相机都应装有取景器。现代照相机的取景器还带有测距、对焦功能。
三、控制曝光的机构——快门和光圈
为了适应亮暗不同的拍摄对象,以期在胶片上获得正确的感光量,必须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和进入镜头光线的强弱。于是照相机必须设置快门以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并设置光圈通过光孔大小的调节来控制光量。
四、输片计数机构
为了准备第二次拍摄,曝光后的胶片需要拉走,本曝光的胶片要拉过来,因此现代照相机需要有输片机构。为了指示胶片已拍摄的张数,就需要有计数机构。
五、机身
它既是照相机的暗箱,又是照相机各组成部分的结合体。可用框图表示照相机的最基本组成部分。
其实,就照相机这个基本功能而言,无论是早期的“银版照相机”,还是今日已经高度电子化、自动化、电脑化的照相机,其基本原理都没有多大区别。
(3)――照相机的分类
(1)按照相机使用的胶片和画幅尺寸
可分为35mm照相机(常称135照相机)、120照相机、110照相机、126照相机、中幅照相机和大幅照相机等。135照相机使用35mm胶片,其所拍摄的标准画幅为24mm X 36mm,一般每个胶卷可拍照36张或24张。
(2)按照相机的外型和结构
可分为平视取景照相机和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此外还有双镜头反光照相机、折叠式照相机、转机、座机等等。
(3)按照相机的快门形式
可分为镜头快门照相机(又称中心快门照相机)、焦平面快门照相机、程序快门照相机等。
(4)按照相机具有的功能和技术特性
可分为自动调焦照相机,电测光手控曝光照相机,电测光自动曝光照相机等。此外还有快门优先式、光圈优先式、程序控制式、双优先式、电动卷片(自动卷片、倒片)照相机,自动对焦(AF)照相机,日期后背照相机,内装闪光灯照相机等。
有时也可按照相机的用途来分,如一步成象照相机,立体照相机;有时也可按镜头的特性分为变焦或双焦点照相机。实际上一架现代照相机往往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因此应以综合性的方式来定义。
(4)――摄影光学基础
照相机的工作过程,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像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成像在感光材料上。下面将粗略地介绍摄影光学成像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光线的传播及透镜成像原理。
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在光学中仍占优势,人们普遍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从点光源发出并以直线向四面八方辐射。19世纪初,以杨氏(Young)和菲涅耳(Fresnel)的著作为代表逐步发展成今天的波动光学体系。如今对光的本性认识是:光和实物一样,是物质的一种,它同时具有波的性质和微粒(量子)的性质,但从整体来说,它既不是波,也不是微粒,也不是它们的混合物。
从本质上,讲光和一般无线电波并无区别,光和电磁波一样是横波,即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一个发光体就是电磁波的发射源,发光体发射的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和水波波动产生的波浪向四周传播相似。强度最大或最小的两点距离称为波长,用λ表示。传播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用T表示,一个周期就是一个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需要的时间。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用ν表示。经过1s振动传播的距离称为速度,用“v”表示。波长、频率、周期和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v=λ/T ,ν=1/T,v=λν
由此可见,光的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实际上光波只占整个电磁波波段的很小一部分。波长在400~700nm的电磁波能够为人眼所感觉,称为可见光,超过这个范围人眼就感觉不到了。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我们的眼睛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光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真空中具有完全相同的传播速度,数值是c=300,000km/s。
光既然是电磁波,研究光的传播问题,应该是一个波动传播问题,但是在设计照相机镜头及其他光学仪器时,并不把光看作是电磁波,而是把光看作是能传播能量的几何线,叫做光线。光源A发光就是向四周发出无数条几何线,这无数条具有方向的几何线就叫做光线。这样在几何光学中研究光的传播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几何问题、数学问题,问题简化多了。
照相机的工作过程,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像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成像在感光材料上。下面将粗略地介绍摄影光学成像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光线的传播及透镜成像原理。
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在光学中仍占优势,人们普遍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从点光源发出并以直线向四面八方辐射。19世纪初,以杨氏(Young)和菲涅耳(Fresnel)的著作为代表逐步发展成今天的波动光学体系。如今对光的本性认识是:光和实物一样,是物质的一种,它同时具有波的性质和微粒(量子)的性质,但从整体来说,它既不是波,也不是微粒,也不是它们的混合物。
从本质上,讲光和一般无线电波并无区别,光和电磁波一样是横波,即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一个发光体就是电磁波的发射源,发光体发射的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和水波波动产生的波浪向四周传播相似。强度最大或最小的两点距离称为波长,用λ表示。传播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用T表示,一个周期就是一个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需要的时间。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用ν表示。经过1s振动传播的距离称为速度,用“v”表示。波长、频率、周期和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v=λ/T ,ν=1/T,v=λν
由此可见,光的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实际上光波只占整个电磁波波段的很小一部分。波长在400~700nm的电磁波能够为人眼所感觉,称为可见光,超过这个范围人眼就感觉不到了。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我们的眼睛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光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真空中具有完全相同的传播速度,数值是c=300,000km/s。
光既然是电磁波,研究光的传播问题,应该是一个波动传播问题,但是在设计照相机镜头及其他光学仪器时,并不把光看作是电磁波,而是把光看作是能传播能量的几何线,叫做光线。光源A发光就是向四周发出无数条几何线,这无数条具有方向的几何线就叫做光线。这样在几何光学中研究光的传播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几何问题、数学问题,问题简化多了。
(5)――照相镜头特性及分类
照相镜头是照相机的最重要部件之一,一般由多片正透镜、负透镜、胶合透镜组,以及固定这些光学元件的金属隔卷和镜筒组合而成。它的作用是把被摄目标清晰地成像在感光胶片上。
一、照相镜头的光学特性
照相镜头的光学特性可由三个参数来表示,即照相镜头的焦距f、相对孔径D/f和视场角2ω。其实就135照相机而言,其标准画幅已确定为24mm X 36mm,则其对角线长度为2η=43.266。照相机镜头的焦距f和视场角ω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tgω=η/f
式中:2η——画幅的对角线长度;
f——镜头的焦距。
照相机镜头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光学特征指标是相对孔径。它表示镜头通过光线的能力,用D/f表示。它定义为镜头的光孔直径(也称入瞳直径)D与镜头焦距f之比(图1-2-9)。例如有个照相机镜头的最大光孔直径是25mm,焦距是50mm,那么这个照相机镜头最大相对孔径就是1/2。相对孔径的倒数称为镜头的光圈系数或光圈数,又称F数,即F=f/D。
在照相机的镜头上都应标有光圈数。国家标准按照光通量的大小规定了各级光圈数的排列次序是0.7,l,1.4,2,2.8,4,5.6,8,11,16,22…但国家标准允许镜头的最大相对孔径标记可以不符合标准系列中的数字。当焦距f固定时,F数与入瞳直径D成反比。由于通光面积与D的平方成正比,通光面积越大则镜头所能通过的光通量越大。因此当光圈数在最小数时,光孔最大,光通量也最大。随着光圈数的加大,光孔变小,光通量也随之减少。光圈每差一级(其数值比都是1.414),其光通量就相差一倍,如果不考虑各种镜头透过率差异的影响,不管是多长焦距的镜头,也不管镜头的光孔直径有多大,只要光圈数值相同,它们的光通量都是一样的。对照相机镜头而言,F数是个特别重要的参数,F数越小,镜头的适用范围越广。
二、照相镜头的分类
照相镜头的分类方法很多,但通常按下述的方法来分类:
(l)按镜头的焦距或视场角来分类,把镜头分成:标准镜头,短焦(广角)镜头,长焦(望远)镜头三类。
一般照相机出售时,大都配置有标准镜头。标准镜头的焦距和底片画幅的对角线长度基本相等。其视场角虽仍有大小差别(一般在45°~55°之间),但大都接近人眼的视角。因此用标准镜头拍摄的照片,其画面景物的关系比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由于标准镜头的焦距、视场角、拍摄范围、景深,以及在相同拍摄距离上所获得的影象尺寸等均比较适中,因而这种镜头应用最广泛,最适合拍摄人像、风光、生活等各种照片。
广角镜头就是短焦距镜头。根据焦距的长短又有广角与超广角镜头之分。其特点是:焦距短、视场角大、拍摄景物范围广。在环境狭窄无法增加距离的情况下,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扩大拍摄视野,在有限距离范围内拍摄出全景或大场面的照片。广角镜头还具有超比例地渲染近大、远小的特点,有夸张前景的作用。在摄影中可充分利用其所创造的特殊关系,来夸大景物的纵深感,突出所强调的主体部分。广角镜头的焦距较短,景深较长,拍出的照片远近都很清晰。因此,它比技适合于抓拍一些来不及从容对焦的活动,比较适宜拍摄大场面的新闻照片,或在室内拍摄家庭生活照片等。由于广角镜头的祝场角大,景深范围大,在风光摄影中它是不可缺少的摄影镜头。目前市场上一般的塑料自动照相机都装配了广角镜头。
中焦距镜头属于长焦距镜头一类,中焦距镜头的焦距约为标准镜头焦距的两倍,长焦距镜头其焦距则更长一些。其共同的特点是:焦距长,视场角小,在底片上成像大。所以在同一距离上能拍得比标准镜头更大的影象。它适合于在远处拍摄人物或动物的活动,拍摄一些不便于靠近的物体,从而获得神态自然、生动逼真的画面。由于中、长焦距镜头的景深范围比标准镜头小,利用此特性有利于虚化对焦主体前后杂乱的背景,而且被摄主体与照相机一般相距比较远,在人象或主景的方面出现的变形较小,拍出的人象会更生动,因此人们常把中焦镜头称为人像镜头。一般的民用用户很少使用长焦镜头,这是因为长焦镜头的镜筒较长,重量重,价格相对来说也比较贵,而且其景深比较小,在实际使用中较难对准焦点,因此常用作专业摄影。
(2)按镜头的聚光能力分为超透光力镜头,照相物镜其相对孔径的大小应达到1:2.8以上;强透光力镜头,1:3.5~1:5.8;正常透光力镜头,1:6.3~1:9;弱透光力镜头,小于1:9。
(3)按镜头的焦距能否变化,又可分为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两类。
由于光学设计水平、光学玻璃熔制技术的迅速提高,手头比较富有的摄影爱好者已有可能选用焦距可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而保持象面不动的光学系统。这种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焦距值、从而得到不同宽窄的视场角,不同大小的影象和不同景物范围的照相机镜头称之为变焦距照相物镜,简称变焦镜头。变焦镜头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动焦距来改变拍摄范围,因此非常有利于画面构图。由于一个变焦镜头可以兼担当起若干个定焦镜头的作用,外出旅游时不仅减少了携带摄影器材的数量,也节省了更换镜头的时间。目前,国外生产的高档全自动傻瓜照相机几乎都配置有小变倍比的变焦镜头。
变焦镜头根据变焦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单环式和双环式两种。单环式变焦距镜头,变焦和调焦使用同一拔环,推拉它变焦、转动它调焦;优点是操作简便、迅速。双环式变焦距镜头,变焦距和调焦面各用一个环,分别进行;优点是变焦和调焦两者互不干扰,精度较高,但操作比较麻烦。在目前上市的变焦距镜头中,有些在镜头前圈上还标有"Micro"字样,意为可作微距摄影,也可作超近摄影,这样的变焦距镜头更具有多用性。
但是,变焦距镜头由于其光学系统和机械结构较为复杂,因此加工和制造比较困难,受价格、体积和重量的制约。变焦镜头的相对孔径不可能做得很大,有时为减小体积或为保证象差,镜头往往只能变孔径。
(6)――像差和镜头等级
像差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照相镜头的等级标准
日常使用的照相镜头由于受光学设计、加工工艺及装调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对一定大小的物体成理想象是不可能的,它实际所成的象与理想象总是有差异,这种成像的差异就称为镜头(或成像光学系统)的像差。
像差是由光学系统的物理条件(光学特性指标)所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光学系统都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像差,而且从理论上来讲总也不可能将它们完全消除。肉眼和其他光能接收器也只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因此只要像差的数值小于一定的限度,我们就认为该系统的像差得到了矫正。下面我们简单扼要介绍照相镜头的像差分类、形成和矫正方法。
透镜的像差可以分成两大类:单色像差及色像差。
一、单色像差
如果镜头只对单色光成像,那么共有五种性质不同的像差.它们是影响成像清晰度的球差、彗差、象散、场曲,以及影响物象相似程度的畸变。
1、球差
由光轴上某一物点向镜头发出的单一波长的光线成像后,由于透镜球面上各点的聚光能力不同,它不再会聚到象方的同一点,而是形成一个以光轴为中心的对称的弥散斑,这种像差称为球差,球差的大小与物点位置和成像光束的孔径角大小有关。当物点位置确定后,孔径角越小所产生的球差也就越小。随着孔径角的增大,球差的增大与孔径角的高次方成正比。在照相镜头中,光圈数增加一档(光孔缩小一档),球差就缩小一半。因此在拍摄时,只要光线强度允许,就应该使用较小的光圈拍照,以便减小球差的影响。
2、彗差
光轴外的某一物点向镜头发出一束平行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在象平面上会形成不对称的弥散光斑,这种弥散光斑的形状呈彗星形,即由中心到边缘拖着一个由细到粗的尾巴,其首端明亮、清晰,尾端宽大、暗淡、模糊。这种轴外光束引起的像差称为彗差。彗差的大小是以它所形成的弥散光斑的不对称程度来表示。彗差的大小既与孔径有关,也与视场有关。在拍摄时与球差一样,可取适当收小光孔的办法来减少彗差对成像的影响。
摄影界一般将球差和彗差所引起的模糊现象称为光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轴外点的光晕比轴上点要大。由于轴外像差的存在,我们对于轴外象点的要求不应该比轴上点高,至多一致,即两者具有相同的成像缺陷,此时我们称等晕成像。随着相对孔径的增大,球差和彗差的校正将更加困难,放在使用大孔径镜头时,应事先了解镜头的性能,注意到那档光圈渐晕最小,在可能情况下,应尽量缩小光孔,以提高成像质量。
3、象散
象散也是一种轴外象基,与彗差不同,它是描述无限细光束成像缺陷的一种像差,仅与视场有关。由于轴外光束的不对称性,使得轴外点的子午细光束的会聚点与弧矢细光束的会聚点各处于不同的位置,与这种现象相应的像差,称为象散。子午细光束的会聚点与孤矢细光束的会聚点之间距离在光轴上的投影大小,就是象散的数值。由于象散的存在,使得轴外视场的象质显著下降,即使光圈开得很小,在子午和弧矢方向均无法同时获得非常清晰的影象。象散的大小仅与视场角有关,而与孔径大小无关。因此,在广角镜头中象散就比较明显,在拍摄时应尽量使被摄体处于画面的中心。
4、场曲
当垂直于光轴的物平面经光学系统后不成像在同一象平面内,而在一以光轴为对称的弯曲表面上,这种成像缺陷称为场曲。场曲也是与孔径无关的一种像差。由于象散的存在,子午细光束所形成的弯曲象面与弧矢细光束所形成的弯曲象面往往不重合,它们分别称为子午场曲Xt和弧矢场曲Xs。用存在场曲的镜头拍照时,当调焦至画面中央处影象清晰,画面四周影象就模糊;而当调焦至画面四周影象清晰时,画面中央处的影象又开始模糊,无法在平直的象平面上获得中心与四周都清晰的象。因此在某些专用照相机中,故意将底片处于弧形位置,以减少场曲的影响。因为广角镜头的场曲总是比一般镜头大,因此在拍团体照时将被摄体作圆弧形排列,就是为了提高边缘视场的象质。
5、畸变
畸变是指物体所成的象在形状上的变形。畸变并不影响象的清晰度,只影响物象的相似性。由于畸变的存在,物空间的一条直线在象方就变成一条曲线,造成像的失真。畸变分桶形畸变和枕形畸变两种。畸变与相对孔径无关,仅与镜头的视场有关。所以在使用广角镜头时要特别注意畸变的影响。
(7)――镜筒与光阑
一、镜筒
与一般光学仪器相比较,照相机镜头的结构较为复杂,往往由相当数量的镜片所组成。这些镜片在进行光学设计时,其相对位置都是当作完全理想情况来进行设计处理的。设计时的象质是在完全同心和无间隔偏差这样完全理想条件的前提下完成像差校正存在不同心度和间隔误差,影响镜头装配后的象质。所以对一个好镜头而言,它应具有良好和合理的镜框和镜筒设计。而且还应该为它设计一个好的装配方法,以使各镜片连接后的同心度误差和间隔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各镜片组合后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通常具有三种镜筒结构设计方式,即互换法镜筒结构设计、修配法镜筒结构设计、调整法镜筒结构设计。对于大批量生产、结构简单、要求一般的镜头都用互换法镜筒结构设计。它是将镜片直接放置在镜筒内,利用镜片间的叠合、间隔垫圈或镜筒内的尺寸间隔关系,保证各镜片的同心度与空间间隔。同心度的保证是依靠单个零件的加工精度,各镜片与镜框连接可在专用装配车床上,通过定中仪对准、定中后保证同心度要求。空间间隔的保证是通过加工时控制尺寸链来达到。
修配法的镜筒结构基本特点是镜片间同心度与空间间隔通过统一基准面,一次定位加工获得,定位精度高,没有积累误差。但它加工复杂,成本高,适用于优质且结构复杂的高档照相机镜头,**摄影镜头等。
调整法镜筒结构主要是利用镜头光组中比较灵敏的环节,即对象差校正和补偿影响较大的镜片组,加上调整环节,进行调节补偿。
上述三种镜筒结构设计,在实际应用时,有时是相互结合使用的,在可能情况下应尽量使用互换法。
照相镜头的最后调试是厂家借助专门的测试仪器,如光具座、鉴别率测试仪来完成的。出厂前都经过逐个检查,以保证成像质量。若最终发现象质有问题,应交专业维修人员检查,切勿自行拆卸以防不测。
二、光阑
照相镜头的光阑可分为视场光阑和孔径光阑两大类。
视场光阑的作用是限制成像范围,如照相机胶片前面的画幅框(又称片框)限制了象面视场,则片框即为镜头的视场光阑。照相机中一般所述的光阑,俗称光圈是指照相机的孔径光阑,用以控制胶片上的照度和获得不同的景深。镜头孔径光阑的位置,在镜头开始设计时便被确定了。若移动光阑与镜片的相对位置,镜头的成像情况将发生改变。基于象差的原委,光阑一般都安置在镜头的中间。近年来小型35mm镜头快门照相机不断追求小型袖珍化,为便于镜头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在许多塑料相机中已将光阑移至镜后,即镜后快门无后组方式,称单边结构形式。
光阑是由光阑叶片、光阑动圈、定圈组成,并通过光圈调节环及传动控制机构来控制光阑叶片的运动。当转动光圈调节坏时,光阑叶片随之转动,叶片之间围成的孔径面积发生变化,改变了镜头的相对孔径值,调节了象面的照度。
由于象面的照度与(D*D/f*f)成正比,要使象面照度降低一半,D(入幢直径)必须缩小1.414倍,即D'=D/1.414,此时才有(D'*D'/f'*f'=D*D/2*f*f)。可见摄影镜头的光圈数F是按1.414的倍数来变化的。光圈数可由公式F=1.414*1.414*…,n=0,1,2,…来求得,这样得到的F数系列为1,1.4,2,2.8,4,5.6,8,11,16…但镜头的最大F数如F1.7、F3.5等可以不在系列光圈值内。光圈数系列的制订,保证了光圈改变一档,象面照度变化1倍。这样一档光圈便与一档快门速度对应起来。转动光圈调节环,还可以发现各档光圈之间的转角是相同的,这是现代照相机镜头结构的又一特点,这种结构称为等间隔可变光阑。光阑值每差一档,光圈调节环就转动一个固定的角度。调节环的等角度转动,不仅使操作手感相同,而且能方便地把光阑变化信息通过线性电位器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测光(或自动曝光)控制系统。
以上所述的光圈,称之为F制光圈,它仅仅考虑了镜头的有效孔径D和镜头焦距f之间的几何关系。实际上光线通过光组时,由于镜头对光线的吸收或反射将会造成光能的损失,此时即使镜头具有相同的光圈数(F值),仍有可能使胶片获得完全不同的曝光量,甚至相差达l~1/2档。因此需要根据整个镜头的实际透射比来标定镜头的光圈,用以替代单纯焦距和有效孔径D的几何关系,并考虑镜头中对光的吸收和反射所引起的光能损失,这个光圈称之为镜头的T制光圈。它与F制光圈的关系为式中:τ——镜头的透过率。
目前照相镜头中用的光圈值仍以F值表示,而在自动曝光照相机中,已应用T数系统进行调节和显示。
(8)――标准镜头常用的形式
本文简单扼要介绍一般照相机标准镜头经常用的光学结构形式。
一、单片或双胶合透镜构成的简易镜头
这种简易型镜头由于只用单片或双胶合透镜构成,因此其像差不可能完善校正,孔径也很小,只能在强光下使用。但由于此类镜头价格特别低廉,特别是近年来已普遍使用光学塑料(PMMA)替代光学玻璃,使其制造成本更为降低。因此,目前市场上的玩具相机、一次性相机大多使用这种简易镜头。
二、三片三组柯克〔Cooke〕型镜头
早期由三片分离透镜组成的柯克型镜头,其光阑位于透镜之间,这种光学结构型式是镜头像差能得以初步校正的最简单结构,象质基本上满足一般普及型相机的要求(镜头等级为2~3级),且价格比较低。近几年来为了适应自动、袖珍照相机的发展,把通常三片型柯克镜头的光阑由镜头中间移至镜后,使透镜之间密接紧靠。由于光阑后移造成的光焦度失对称,使系统存在有较大的轴外球差,不得而已只能取拦光的办法来保证
3d相机的组成结构有哪些
摘要:本文力图用最简单的语言介绍相机成像原理,从光影反射,经过透镜,sensor感光到AD转换,DSP数字信号处理,再经过后期算法得到最终效果。接下来,阐述了各模块功能和处理方法,最后介绍一些图像效果评价概念和方法。本文适用于摄影初学者,初次购买单反以及图像效果相关领域的人做初步了解。
首先,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单反,对于单反而言,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机身和镜头。镜头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聚焦和成像,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镜头,主要跟其焦段有关,比如说拍摄大场景,除了拍摄者离画面尽可能远从而获得较大视角之外,还可以用广角焦距,大的FOV(视场角)可以保证尽可能多的场景囊括在画面当中。同时,镜头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光圈大小,光圈越大,色散和结构控制越难,价格越贵,但是其景深越浅,还能够实现更短的快门时间。另外,在镜头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组件——对焦系统,比如镜头上标注的USM(超声波马达)/STM(步进马达)。而对于机身而言,主要功能是完成光电信号转换,数字图像处理,以及实现最终JPG/RAW图的输出,购买单反主要参考的指标包括Sensor大小(全画幅/半画幅),图像处理器,像素大小等,其中,sensor大小尤为重要。那么单反是如何完成成像的呢?图像质量好坏该如何评价呢?
本部分内容主要解释几个问题:1,光是如何成像的呢;2,为什么可以成像并记录下来;3,如何形成彩色图像。4,感光基本单位是像素 ,像素是否可以无限小?
相机成像过程经常和我们的眼睛系统进行类比,当我们眼睛看到一个画面时,其实是太阳光线的反射,然后反射光经过晶状体聚焦,将画面落到视网膜上,此时人眼中的视锥细胞(颜色)和视感细胞(亮度)分别感受到光线,再经过大脑神经系统处理形成画面,最后传输给我们。而同样的,当我们要拍摄一个建筑物时,取景框选中建筑物,选择合适的曝光参数以及对焦点,此时按下快门,建筑画面光线经过镜头聚焦到相机底片上感光,形成画面,基本原理同小孔成像。
对于眼睛而言,视锥细胞(颜色)和视感细胞(亮度)分别能对不同波长的光进行相应,从而实现可见光的有效识别。但是对于sensor而言,并不能智能筛选,因此,需要其他的方法。首先,人眼主要是能够有效感知波长在380nm-760nm,即可见光,因此镜头里面通常会有IR CUT滤光片,主要作用就是滤除红外光。其次,sensor主要材料是Si,硅有一个非常好的特点在于,其禁带宽度为1.12 eV左右,因此,根据能带理论,波长小于1200nm的电磁波都能使之有效的响应。另外,因为拍摄的时候主要的光线为反射光,大部分紫外光(短波)都被吸收掉了,因此si材料能够很好的实现可见光范围内的响应。SI材料价带里面的电子吸收光子能量之后,发生跃迁,穿过禁带,到达导带,形成自由电子,从而产生电荷信号,实现了光信息到电信号的转变。这些电信号即像素的亮暗信息,经过被放大,数模转换,以及后续DSP处理成像raw图信息存储下来,之后再经过一系列图像处理技术输出成JPG。
彩色图像对应的是黑白图像,上个世纪中期,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第一台可携带式照相机,当时使用碘化银显影技术,但只能拍摄黑白光影,并且需要很长的曝光时间,约20分钟左右。
实际上,对于现阶段的CCD或者CMOS而言,也只是能够感应光的信号强弱,并不能区别不同的波长/颜色。曝光时间越长,感应的信号电荷越多,电流信号越大,灰度值就越大,亮度值就越高。如果是8bit储存亮暗信息,即最暗是0,全黑,最亮是255,全白,不同信号强度就对应不同的灰度值,但最终也只是灰度,并不能形成颜色信息。为了实现彩色影像记录,工程师们发明了滤色片,即白光经过滤色片之后,只能保留某一种颜色的光,而所有颜色的光都可以通过三原色(红R、绿G、蓝B)混合而成,因此如果在某一个像素上覆盖RGB三种滤色片,经过三次曝光然后将三次电荷信息合在一起即可实现彩色信息输出。但是工艺上需要做三层底片,且技术处理复杂,价格昂贵,后续逐渐被其他方法取代,其中Bayer阵列是最为成功的一种方法。简单地来说,就是通过设置RGGB阵列滤色片,然后通过插值计算,还原每个像素应该记录某场景最原始的颜色信息。
具体来讲,即在每个像素上面覆盖一种滤色片,每一个像素都会对应一种颜色亮暗信息,如下图所示,以GRRB bayer为例,R滤色片经过光线过滤,只允许红光穿过,因此该像素只记录红色信息,G/B原理类似,最终形成RGGB马赛克的图形。
形成马赛克图像之后,需要进行去马赛克处理,即Remosiac基础,其实就是一个插值算法,猜像素原始正确的颜色信息,比如说最邻域插值,双线性插值等等。
图像最小单元是像素,最开始银盐胶片最小单元/像素是卤化银晶体颗粒,其直径范围为20~50微米到50纳米间,大部分直径大小在0.1~4微米,因此135胶片相机的像素大约为4-16M像素。随着CCD工艺的发展,人们指定了相同大小的像素尺寸,设24*36mm(35mm)的sensor大小,随着像素尺寸的缩小,能够实现更大的像素分辨率。但是,单pixel面积越小,需要更大的光圈来减小可见光衍射对几何光学的影响,主要跟艾里斑有关,因此存在极限分辨率。
光的衍射(Diffraction)指光在传播路径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狭缝)时,偏离直线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光经过圆形口径后成像,并不会汇聚成绝对的点,而是形成明暗相间,距离不等的同心圆光斑,其中中央斑最大,集中了84%的能量,可以看作衍射扩散的主要部分,被称为Airy Disc(爱里斑)。因此如果两个相邻点形成的Airy Disc的角距离小于一个Airy Disc角距离时,这两个点无法分辨。也就是说如果两成像点如果混合在一块的时候,理论上人眼就分不清了。因此对于光圈为圆形或类圆形的镜头,其衍射极限分辨率就是AiryDisc的直径。
另外,衍射极限光圈=像素尺寸/(1.22x光波波长),衍射极限光圈与单个像素间距大小有关。像素密度,衍射极限光圈越大;成像面积越大,衍射极限光圈越小;总之像素密度越大,越不适合用小光圈。
后续待更新
注:均来源与网络!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联系删除!
主要参考资料
1, .canon.cn/
2, ://.ruanyifeng/blog/2012/12/bayer_filter.html
3, s://.cnblogs/sunny-li/p/8641767.html
数码照相机的基本结构有什么
3d相机的组成结构有哪些?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3d相机是有两个镜头的,因为当我们使用肉眼去看事物的时候,看到的物体角度不一样,物体也就不同。而双镜头的3d相机可以让我们将平面的物体立体化。主要是通过两个镜头的叠加,将平面物体通过我们的视网膜实现立体化。
另外3d相机用的是对焦和立体的结构组合,在摄像机内除了有两个镜之外,还有红外投影仪、深度计算处理器、麦克风拾音、激光保护装置等零件结构。
拓展:3d相机怎么调节校正
1、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先将摄像机打开,然后要做的就是按住操作键,这时候就会发现整个图像是可以移动的额,这就意味着这一步是成功的,否则就要重新试一下了。虽然处于移动的状态但是是不会影响到房体的,这个步骤只是作用于摄像机。
2、第二步要做的是看着设备连接所展示的页面,然后找到页面的最右下角的符号,接着对其进行点击,这个时候机会发现整个画面是处于一个旋转的状态,也就意味了校正的工作正式开始了。
3、第三步要做的就是最大化的切换,这个步骤是比较简单的,主要在页面山找到相应的功能键,然后点击进去也就可以了,不过要等到页面完全展开了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4、第四步要做的是推拉摄像机,也就是对摄像机的镜头进行一定的调整,这个时候就对摄像头调整的顺序有着一定的要求了,一般可以按照先将摄像头放大再将摄像头放小的步骤进行调整,这样调整的效果比没有顺序的调整方式更好。
5、第五步要就调整摄像机的视野了,一般视野是无从大的,在调整的时候一定要记得不能够弄错了,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同时要进行的是镜头的调整工作,一般镜头的距离越大的话,距离也就越小了;镜头的距离越小的话,距离也就更大了,在校正的时候可以自己根据摄像机的情况进行调整,这样校正的效果会更好。
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照相机的结构及功能各是什么
导语:产品一定要检查到位,特别是在购价明显低于正常市场价格的产品时。但通常摄像机上都贴有一个?撕毁不保?的标贴,使很多工程商心有顾虑。我们建议大家选购大品牌,并在有授权的正规经销商处购买,此外还可在批次中随机拆机检查CCD的品牌和大小。
数码照相机的基本结构有什么从上面的结构示意图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基本部件几乎和针孔照相片没有不同。
1、一个不透光的盒子。
2、纳入和汇聚光线的镜头。
3、记录影像的芯片或胶片。
那么,这与针也照相机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其本质的区别就在于用镜头取代了针孔。想想看,当按下快门按钮使胶片曝光或将影像记录于芯片,将会发生什么?
光线进入镜头并由镜头汇聚。
这些光线穿过不透光盒子的内部到达胶片或芯片并形成一幅聚焦的影像。
聚焦的影像被记录在化学胶片或电子芯片上。
那么,人们所迷恋的照相机上所有的那些配件、小装置和传运马达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其实,他们与实际的成像过程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它们只不过会有助于摄影者正确地准备聚焦和曝光,而在曝光的瞬间并没有什么作用!
通过在时尚新锋摄影学校的学习,你将会懂得世界上所有的雕虫小技都不可能促使你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家,它们都不可能促使你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家,它们都不可能取代摄影本身对摄影者的智力、技能和才干的要求。
知道了主一点,再拿出照相机与列在下面的那些特性相比较,你会发现照相机的某些功能需要人工进行操作,也就是说必须扳动控制杆或转动旋钮来设置曝光量;可能还会发现照相机也能够自动地完成某些功能,只要对准被提摄物并按下快门,照相机将会自动为你聚焦、曝光和推进画面。
无论哪种方式,照相机的`功能都是相同的,而且实际上都具有同样简单的目的,就是让聚焦的影像记录在胶片或者芯片上。但是,影像的质量毕竟主要取决于摄影师的观察能力,即发现一幅学员心悦目的画面,并在考虑主题、关注点和画面简结等问题上进行构图。
单反和无反的区别
照相机光学部分主要有镜头、光圈、快门和感光元件组成。
镜头的作用是成像,光圈和快门的组合用来控制曝光时间,感光元件则是将由光线组成的图像转化为电信号(数码机器中)。
电子部分又分为图像处理器、储存器(相机卡)电力供应部分组成
附属部分由包括
取景器(类似猫眼的观察窗)、闪光灯、和测光电路做成
单反和无反什么区别
1、 相位对焦不同 单反用的是独立的相位对焦模块,所以仍然要保留反光板结构。
相位对焦更加可靠和稳定,速度也非常迅速。 而无反相机用的是对比度对焦,它的工作原理很像对场景进行二维扫描,并选择对比较大的地方进行对焦,所以这种方式目前相比相位对焦,在速度和稳定性上都要差一些,特别是拍摄动态和细小的物体。
2、体型不同 单反相机相对于而言体积比较大,因为其要求相机结构上更为复杂,也因为反光镜的结构而无法进一步缩减机身体积。 无反相机比较轻便,由于取消了反光板和五棱镜(五面镜)结构,所以机身体积得到了大幅度的减小,便携性大大提高。
3、从取景方式不同 单反相机可以选择使用光学取景器或液晶屏取景。光学取景器是直接通过镜头取景,光线从镜头射入,通过一面反光镜,折射到上方的对焦屏成像,再折射到目镜中。
由于是直接通过镜头取景,解决了图像偏差的问题,真正做到“即见即所得”的效果。 而无反相机只能使用液晶屏或电子取景器进行电子取景。
电子取景器直观,可以在观景的同时模拟曝光效果,但在弱光下画面会变得粗糙。 扩展资料 单反数码相机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交换不同规格的镜头,单反数码相机在关系数码相机摄影质量的感光元件(CCD或CMOS)的面积上,单反数码的面积远远大于普通数码相机,这使得单反数码相机的每个像素点的感光面积也远远大于普通数码相机。
因此每个像素点也就能表现出更加细致的亮度和色彩范围,使单反数码相机的摄影质量明显高于普通数码相机。单反光镜需要一定的配备空间,这也是阻碍单反相机小型化的最大原因。
因此,希望通过去掉反光镜来克服单反相机“大而重”缺点的便是无反相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数码单反相机 百度百科-无反相机。单反相机和无反相机的区别是什么
从结构上:无反比单反集成度更高。单反相机里的取景器、AF模块、AE模块、CMOS分别承担取景、对焦、测光、成像这4种功能。而反光板,则能让这些功能有序进行、互不干扰。在微单相机中,所有这4种功能都通过CMOS实现。因此,无反相机的机身可以更小巧、更轻薄。
从取景方法上:实际使用中,无反、单反的最大区别在于取景方式。无反相机只能使用液晶屏或电子取景器进行电子取景,而单反相机可以选择使用光学取景器或液晶屏取景——事实上,当单反相机使用液晶屏取景的时候,单反相机也就变成了一个“大号的,有多余组件的微单相机”。
无反相机:无反相机即无反光板相机,也称半透镜相机。早在胶片单反相机时期,佳能等光学厂商便设计出用半透镜技术的单反,用意其实是想在超高速连拍时,消除传统单反反光板上下运动所产生的振动、延迟、取景器全黑时间过长等不利因素。
特点:利用机身内部的反光镜把经镜头进入的光线分开。光线被传送至记录拍摄物体的摄像传感器及摄影者观看的取景器等,同时还被传送至AF(自动对焦)专用的相位差传感器。因为该相位差传感器可向拍摄物体高速对焦,所以单反相机比普通相机的拍摄速度快,不会错过希望拍摄的瞬间。
单反相机:数码单反相机就是单镜头反光数码照相机,英文缩写是SLR(Single Lens Reflex),该技术就是在胶片平面的前面以45°角安装了一片反光镜,反光镜的上方依次有毛玻璃、五棱镜目镜等,五棱镜将实像光线多次反射改变光路,将影像其送至目镜,使观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胶片上永远一样,也使取景范围和实际拍摄范围基本上一致。这种棱镜的独到设计使得摄影者可以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通过镜头的影像。
特点:一是可以交换不同规格的镜头,这是单反相机天生的优点,是普通数码相机不能比拟的。二是通过摄影镜头取景。大多数相同卡口的传统相机镜头在数码单反相机上同样可以使用。数码单反相机价格相对于普通家用数码相机要贵一些,单反相机更适合专业人士和摄影爱好者使用。大部分单反相机的机身和镜头是分别销售的。
单反和无反什么区别
单反和无反的本质区别,就是有没有反光板——五棱镜体系的光学取景系统。
根据消费者电子协会(CEA,Consumer Electronics Association)的定义,无反相机(Mirrorless Cameras)的全称是“可更换镜头无反光相机(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 Lens Camera)”,与单反相机(DSLR,Digital Single-Lens Reflex Cameras)一样,同属于可更换镜头相机”(Interchangeable Lens Cameras)。
在这个定义下,以前各厂商命名的单电、微单甚至包括部分旁轴取景可更换镜头等分类都统一到无反一类中。
数字式单镜头反光照相机(DSLR)的取景方式,是拍摄前通过反光板将镜头成像反射到磨砂玻璃上成像,通过五棱镜反射还原成正像通过取景窗进入摄影师的视野,具有省电、直观、对焦方便等特点,多为专业摄影师所用。
多数无反照相机的取景方式,是将传感器上的电子信号经处理器处理后通过液晶显示屏(LCD)或电子取景器(EVF)成像供摄影师观察。具有体积小、速度快(依赖处理器速度)等优势,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强。
部分旁轴取景照相机虽然也可更换镜头,但是取景方式是通过单独的光学成像系统,因取景部分与镜头光路不同,具有一定误差。
请问各位,单反相机,与无反相机比较,优点在哪?
1、单反相机直接是原图对焦,速度快、锐度好。
无反相机则稍逊一筹。但是在光线充足时不明显。
2、出于市场定位考虑,单反相机使用的CMOS成像传感器芯片面积都不小,甚至有全画幅的。无反相机出于成本考虑,CMOS芯片面积只有全画幅的1/2以下。
3、无反相机没有取景器,所以始终会给使用带来一些不便。 4、无反相机LCD屏需要随时开启,耗电。
但是基本不会影响使用。 扩展资料虽然单反相机有很多优点,但其也不乏缺点: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缺点是: 1、笨重,不便携带 由于单反相机的反光镜和五棱镜是必不可少的,机身自然无法做得再小。
为了保证坚固,用料也不能节省,决定了在重量和体积上都无法更理想。 2、机械振动和噪声 反光板工作的时候,还有快门帘开合的时候,绝大多数单反相机的噪声都很大,在一些要求安静的环境无法使用。
3、所见即所得的负影响 由于取景是通过镜头,虽然是所见即所得,但是取景也同时受镜头的制约,视野明亮度受镜头影响很大。 4、操作复杂 专业相机有太多的功能参数需要自行设定。
虽然入门单反添加了很多傻瓜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使用单反的门槛问题,但是只使用单反相机的傻瓜模式显然有些浪费。 5、后期的大量资金投入 有的朋友在使用小数码相机的时候有微距功能,平时总拍拍花花草草,但是使用了单反后就不得不买一支微距镜头才能实现那些。
6、需要特别注意清理和保养 可以更换镜头固然是好,但是更换镜头的时候稍不注意,机身内部就会进去灰尘,极有可能落到感光元件上,如果忘了清理,则拍摄后照片上会有很多脏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单反相机 百度百科-无反相机。
单反和无反的区别 几款无反相机推荐
无反除了费电以外性能都比得过同价位单反.
你有多少预算.
单反和微单 最大的区别在于取景和对焦方式
先说取景
单反以光学取景器(ovf)取景为主 取景能力严重受到价格影响 低端机取景效果极差
微单以(电子取景器)EVF和LCD为主 取景能力对价格不那么敏感 低端机也可以有较好效果
OVF优势只有省电和0时滞
EVF的优势就太多了 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实时取景 实时预览 按快门之前就能看到拍出来的结果
无论你是黑白摄影 还是长曝光摄影
再说对焦 单反以相位对焦为主 对焦能力严重收到价格影响
微单以反差对焦为主 相位对焦 对焦能力对价格不敏感
相位对焦有很多固有缺陷 如大光圈结构性跑焦 非对焦点无法高速合焦
反差与相位混合对焦则可以完美弥补这种缺陷
数码化照相时代微单做的更电子化一点,但费电,不过最近的微单都可以挂充电宝或者直接多带几块换电池不就得了
想买相机,不知道是单反好还是无反好……这两个有什么区别!? - 搜
作为摄影爱好者,男性选择单反相机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推荐佳能760D+18-105
1、760D成像好,可以满足摄影爱好者的要求;
2、760D操控性好,使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3、760D镜头最丰富,可以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如果是女性摄影爱好者,在考虑单反之余也可以考虑体积更小的微单(无反)。推荐富士XA2+16-50
1、XA2体积和重量都很适合女性朋友,不会为生活带来沉重负担;
2、XA2做工精致,复古时尚,这是女性朋友选相机的重要因素;
3、XA2操作时比单反振动小,更有利于防抖;
4、XA2用APS-C级别的传感器,成像质量与同级别单反一致。
相机入门 无反和单反相机到底有什么区别
当我们听到“单反”这个名字时,总会将之与成像质量好相联结。
早期属于专业摄影领域的产品,随着成像技术的成熟,单反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当手机和便携式傻瓜数码相机无法满足当代用户对拍摄质量甚至创作的要求时,单反相机就成为很好的选择。
不过许多用户在渴望拥有单反的同时,除了对其体积较大所凸显的“专业性”感到无可奈何之外,似乎并不了解何为单反,以及单反相较普通便携式数码相机 好在哪里。近些年来,无反数码相机的涌现又让用户们一头雾水,便携式数码相机、单反、无反甚至单电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不同。
这次,我们就来简单谈一谈以无反为代表的普通数码相机与单反数码相机在技术上究竟有哪些异同,相机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将走向何方。什么是单反台湾和香港地区将单反相机称作“单眼”相机,单反的全称是“单镜头反光相机”。
单反并非数码时代的产物,早在胶片时代就已经存在。随着照片载体走向数码化,单反也随同进入数码时代,现在我们所说的单反通常都是说数码单反相机。
单反的特点就在“单”和“反”上,其实随着主流相机普遍用单镜头取景成像,“单”的概念已经不是那么重要,而“反”则体现了这种相机和其他相机产品的本质差异。在单反的内部结构中,有一个反光镜和用于反射各种光线的五棱镜,这些将外部光线通过物理反射送达取景器的反光镜和五棱镜(或五面镜)成为单反相机取景的主要部件,也是单反与无反或其他便携式数码相机的最大差别。
通过镜面反射最终让人眼能够在相机的取景器中观察到被摄物体,这种取景器被称作光学取景器。是否拥有光学取景器也可以认为是单反与其他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的最大差异之一。
单反相机结构示意至于单反的这个“单”字,它所体现的意义也很好理解。这得从相机的成像原理说起——大部分初中物理都及格的朋友应该对小孔成像原理有个大概的了解。
相机的成像与小孔成像基本相似,只是相机在构造上更为复杂一些,但整体框架是一致的。小孔成像基本原理与小孔成像一样,相机成像需要一个成像面,这个成像面在胶片相机时代就是胶片,而在数码时代就是感光元件(或称图像传感器、图像感光器)。
被摄物体的影像被投影到感光元件上,最终留下静态画面。反光板特写从示意图不难看出,单反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前方有反光镜遮挡,所以如果要让画面在感光元件上产生投影(或更准确地说是接收光信号),那么反光镜必须 首先抬起——也就是说,当反光镜放下时,这面反光镜将被摄景物的光线反射到上方的五棱镜,并最终到达光学取景器和人眼,此时反光镜起着取景的作用;当反光 镜抬起时,光线直接抵达感光元件,此时可以完成相机的成像过程——虽然取景和成像在单反上是两套系统,但它们都是通过一个镜头进行的,光线只有在通过这个 镜头后,相机才能进行取景和成像。
所以我们将利用单个镜头完成取景、成像过程,存在反光板和光学取景器的数码相机称作数码单反相机。双反相机拥有两个镜头有朋友可能会问,既然有单反相机,那有没有双反相机呢?还真是有。
早期单反尚未成为主流的时候,还有双反、旁轴等多种相机。比如双反就在相机正面配 备了两个镜头,其中一个镜头用于取景,另一个镜头用于成像;旁轴也是如此,不过旁轴相机并不存在反光板结构。
这也是为什么当把单反的镜头盖盖上时,取景器 什么也看不到的原因。而旁轴,即便主镜头被挡住,也不影响取景器观察,因为光路不同。
徕卡M9一类的旁轴联动测距相机价值不菲,也是文艺青年的街头上品后期单反成为主流的根本原因在于,单反相机基本做到了所见即所得,通常人眼在光学取景器中观察到的景物,即是最终成像的景物,因为取景和成像完全通 过一个镜头完成。而双反和旁轴等相机,由于取景、成像光路有差异,最终成像往往与人们在取景框中看到的有出入,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目前双反相机已经完全退 出历史舞台,旁轴联动测距相机则依然有一些贵族品牌在生产,如德国的徕卡。这类相机在改革后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视差,而且还拥有单反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例 如对焦精度更高,机身更小巧,且拍摄时没有反光板抬起放下的动作,不会产生反光板升抬噪音,也减少了相机抖动等。奥林巴斯E-330是首款支持电子取景的单反相机)2006年,著名相机品牌奥林巴斯发布了一款型号E-330的单反相机,这是一款具备划时代意义的相机。
内部反光板用非传统侧翻结构,另一方面这 款单反还支持电子取景。
无反相机和单反相机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优缺点?
反是指反光板, 单反是通过镜头和反光板,在取景器中看到画面,绝对的所见即所得。无反就是没有反光板,一般微单或者单反是通过电子取景器来取经,会有迟滞和误差。
1. 单反的全称是单镜头反光相机,也就是只有一个镜头,光线通过镜头进入相机后经过反光镜进入五棱镜,再经过反射折射后通过取景器进入人眼,从这个单反相机的原理来看,单反相机的最大特点是所见即所得,换什么样的镜头都不会影响取景器所看到的内容。
2. 无反的外观类似于旁轴,那么就是不折不扣的旁轴了,无非胶片换成了电子的感光元件。而大多数无反,是没有光学取景器的,要么是数码取景器,要么是背部的lcd屏幕取景,当然也是所见即所得了。
3. 单反相机对应的应该是旁轴而不是无反,旁轴就是光线进入镜头直接到底片了,而取景是通过另外一个窗口,这两条路径是平行的,而不像单反那样所见即所得,有一定的偏差,所以更换镜头就必须更换相应的取景器,否则拍出来的跟看到的完全不同。最大的优点是取消了反光镜和五棱镜后机身小巧,便于携带。
4. 用过单反的人都知道,一块电池基本上拍摄一整天都没有问题。但由于大多无反相机使用的是实时取景的液晶屏或EVF电子取景器拍摄,所以只要开机就在费电,用电量会大幅增加。
5. 传统单反相机基本上能够做到开机就能拍摄。而大多数无反相机在开机后仍需要一个“热机”的过程,会有个短暂几秒时间无法操作。当然在拍摄静物或一般生活照的时候这两者没有任何区别。但如果进行街拍、需要快速捕捉某些瞬间的话,无反相机的这个“缺点”就很有可能让大家错过黄金拍摄时刻。
6. 储存槽不同,这个点又是见人见智的缺点,其实很多入门至中阶的单反相机,也都只是拥有1个SD卡插槽。但是像A7这个级别的产品,全画幅单发基本上都有两个储存卡槽,但是A7则是为了让机身紧凑只有一个储存卡槽。
无反相机和单反相机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优缺点?
反是指反光板, 单反是通过镜头和反光板,在取景器中看到画面,绝对的所见即所得。
无反就是没有反光板,一般微单或者单反是通过电子取景器来取经,会有迟滞和误差。 1. 单反的全称是单镜头反光相机,也就是只有一个镜头,光线通过镜头进入相机后经过反光镜进入五棱镜,再经过反射折射后通过取景器进入人眼,从这个单反相机的原理来看,单反相机的最大特点是所见即所得,换什么样的镜头都不会影响取景器所看到的内容。
2. 无反的外观类似于旁轴,那么就是不折不扣的旁轴了,无非胶片换成了电子的感光元件。而大多数无反,是没有光学取景器的,要么是数码取景器,要么是背部的lcd屏幕取景,当然也是所见即所得了。
3. 单反相机对应的应该是旁轴而不是无反,旁轴就是光线进入镜头直接到底片了,而取景是通过另外一个窗口,这两条路径是平行的,而不像单反那样所见即所得,有一定的偏差,所以更换镜头就必须更换相应的取景器,否则拍出来的跟看到的完全不同。最大的优点是取消了反光镜和五棱镜后机身小巧,便于携带。
4. 用过单反的人都知道,一块电池基本上拍摄一整天都没有问题。但由于大多无反相机使用的是实时取景的液晶屏或EVF电子取景器拍摄,所以只要开机就在费电,用电量会大幅增加。
5. 传统单反相机基本上能够做到开机就能拍摄。而大多数无反相机在开机后仍需要一个“热机”的过程,会有个短暂几秒时间无法操作。
当然在拍摄静物或一般生活照的时候这两者没有任何区别。但如果进行街拍、需要快速捕捉某些瞬间的话,无反相机的这个“缺点”就很有可能让大家错过黄金拍摄时刻。
6. 储存槽不同,这个点又是见人见智的缺点,其实很多入门至中阶的单反相机,也都只是拥有1个SD卡插槽。但是像A7这个级别的产品,全画幅单发基本上都有两个储存卡槽,但是A7则是为了让机身紧凑只有一个储存卡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